【資料圖】
圖 / 圖蟲
近日,多國接連出臺大米出口禁令,給本已動蕩的國際糧食市場增添了更多不確定性。目前大米價格已升至11年來最高位,多國市場出現對大米的恐慌性采購。
多國出臺大米禁令
在國際糧食市場具有舉足輕重地位的俄羅斯,于7月17日宣布終止黑海糧食協議之后,7月29日,俄羅斯政府通報,俄方已決定繼續臨時禁止本國大米及碎米出口,期限至今年12月31日。
緊接著,7月20日,印度政府宣布從即日起禁止除巴斯馬蒂大米之外的白米出口,該種類占印度大米出口的25%。這是印度繼去年宣布限制小麥和糖出口之后,再次對糧食出口下禁令。
7月28日,阿聯酋經濟部宣布暫停阿聯酋大米的出口和再出口。根據相關決議,該國將暫停大米出口4個月。阿聯酋的大米主要從印度、巴基斯坦、越南和泰國進口。印度限制大米出口后,阿聯酋國內的大米零售價最高預計將上漲40%。
據中國經濟時報,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資源與農業區劃研究所研究員姜文來表示,印度此次糧食禁令有多方面因素考慮。
一是其執政黨為了明年選舉勝利,想通過限制白米出口控制通貨膨脹,以獲得選民投票意向。
二是印度大米出口量占全球40%,有優勢地位,通過限制白米出口,提升國際大米價格,以最少的出口量獲取更高的利潤。
三是受氣候變化特別是暴雨、干旱的影響,印度大米產區水稻減產,通過減少出口以保障自己國家的糧食安全。
將有更多國家跟進?
繼阿聯酋后,是否會有更多國家宣布大米出口禁令成為關注點。目前,全球第二大和第三大大米出口國泰國和越南暫時沒有釋放要效仿印度的信號。
但2007年到2008年的全球大米危機時期,正是由于越南、印度、柬埔寨等多個國家先后宣布限制大米出口,導致國際米價暴漲。
米價已升至11年來最高位
部分國家出現恐慌性購買
印度對大米出口限制的舉措在不少國家引發了居民的恐慌性購買。
社交平臺上的視頻顯示,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等國商店貨架上的大米被一搶而空,雜貨店門外排起了長隊。一些商店規定了大米購買限額,另一些借機提高了大米價格。
糧食價格或將繼續攀升
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學術委員會副主任張建平分析,俄羅斯終止黑海糧食出口協議和暫停大米出口,在全球糧食市場上再次掀起巨大的波瀾,讓全球糧食安全供給變得更加緊張和不確定。
在此情況下,印度又出臺限制白米出口措施,這有可能引起糧食出口國的連鎖反應,進而讓全球的糧食市場風險再度上升,糧食價格將會繼續攀升。
事實上,自印度宣布禁止部分大米出口后,芝加哥期貨交易所糙米期貨市場20日收盤上漲24美分到26美分不等,基準期約收高1.5%,其禁令已給國際米價造成沖擊。
目前,泰國和越南的大米出口價已升至2021年以來的最高位。
另據聯合國糧農組織7月初發布的大米價格指數顯示,全球大米價格一直維持在11年來高點附近。
東南亞大米生產迎“烤”驗
受厄爾尼諾影響,東南亞今年4月以來持續高溫干旱天氣,引發多國稻谷減產預期,泰國、越南等主要大米出口國下調年內大米出口量預期,國際大米價格出現波動。
根據開泰研究中心(KRC)的預測,受厄爾尼諾現象的影響,泰國今年的大米產量可能下降6%至2510萬噸-2560萬噸。
印度尼西亞氣象、氣候和地球物理機構BMKG的負責人Dwikorita Karnawati表示,厄爾尼諾現象或將在印度尼西亞的主要島嶼上造成干旱,減少灌溉和農業的地下水供應。
巴基斯坦是另一個大米產量受惡劣天氣影響的國家。這個占世界大米貿易量7.6%的南亞國家去年的產量因嚴重洪災下降31%。
進口國受考驗
對于進口國,糧食短缺帶來的影響更為直接。
中國社科院農村發展研究所研究員胡冰川認為,大米出口量的減少推高了大米進口國的進口成本、增加了限制大米出口國的貿易伙伴國的貿易成本,這對發展中國家、尤其是最不發達國家的糧食安全是非常不利的。
胡冰川進一步分析稱,限制性的出口措施也使得全球的供應鏈的運轉受到影響。比如說印度限制部分稻米的出口,使得相應的輪船運輸、港口碼頭以及加工等設施不能得到有效運轉,也使得過去從印度進口糧食的國家的供應鏈和物流效率大幅度下降,進一步加劇了貿易伙伴國的貿易成本。
國際大米價格將如何演繹?
胡冰川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指出,稻谷生育期一般為120天以上,階段性的天氣因素對產量的決定性、實質性影響較小,更多是減產預期造成市場情緒面波動。基于此,“天氣因素對大米期貨市場價格的影響往往是短期的。”
國家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水稻產業經濟崗位專家、農業農村部農產品市場分析預警團隊稻米首席分析師李建平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采訪時表示,短期來看,在一些東南亞國家稻谷減產預期擾動下,國際大米價格將出現波動上漲。而且,歷史經驗表明,全球糧食沖擊的核心來源是貿易受阻。這意味著,如果泰國等主要大米出口國出臺出口禁令,將引發其他大米出口國相繼進行出口限制,將在短期內對全球大米貿易形成沖擊,導致國際大米價格飆升。
中國農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經濟貿易系主任李春頂教授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采訪時則指出,全球大米生產和消費主要集中在亞洲地區,且不是唯一的不可替代的主要糧食來源。因此,“天氣會對稻谷產量帶來一定減少,國際大米價格會出現波動,但整體影響在可控范圍內。”
李春頂解釋,國際大米價格波動可控源于三方面因素:一是大米儲備能夠在短時間應對供應變化的影響;二是伴隨現代科技的發展,干旱雖然會增加種植成本,但對大米產量造成非常大的沖擊的可能性較小;三是大米價格波動情況將影響飲食結構變化以及主產國生產積極性,全球大米供需會在市場驅動下走向平穩。
值得注意的是,天氣條件并不是影響國際大米價格的唯一因素。聯合國糧農組織經濟學家雪莉·穆斯塔法指出:“我們經歷了非同尋常的幾年。去年,農民的生產成本增加。化肥和能源的價格達到了多年來的最高點。”
據悉,俄烏戰爭造成的供應鏈中斷,進一步降低了稻農本就不高的利潤。泰國和越南的大米出口量合計占全球出口量的26%。這兩個國家的解決方案是提高出口價格,以增加其在全球市場的影響力,從而提高農民收入。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