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莫奈
【資料圖】
“如果山東、山西、河南、河北四個省份的343萬考生,每個人拿出1000元來,總計30多億,就可以打造出一所四省交界的綜合性大學,面向‘山河四省’招生。”
這是最近網(wǎng)絡上很火的“山河大學”校名的由來。
網(wǎng)友還隨即設計出了學校的官網(wǎng)、校徽、錄取通知書等等,一所大學應有的錄取配置,都被建構(gòu)了出來。
網(wǎng)友制作的山河大學錄取通知書/抖音用戶“Shanheuniversity外院院長”
“山河大學”是假的,但對學校的期望是真的。上述四個省份雖然被冠以“高考大省”的稱呼,但所擁有的重點院校資源和人口規(guī)模卻不與之相匹配,“985”大學也僅有山東大學和中國海洋大學兩所。
“建一所大學吧”,像是解決這個問題最直接的途徑。
在美國,真的有人做了這樣的嘗試。17年前,依據(jù)現(xiàn)實事件改編的電影《錄取通知》(Accepted)上映,一群沒有收到心儀大學錄取通知書的高中生們,搭建了草臺班子,試圖“創(chuàng)辦”一個新的大學。
南哈蒙理工學院
如果用當下的眼光來看,《錄取通知》里新“建”的這所大學,稱得上是一所“野雞大學”。但這所沒有掛牌的大學卻很難讓人討厭起來。
最初,男主角巴特比沒有想建一所大學,他只是想上好的大學。但是當美國的錄取季來臨,他收到了一封又一封的拒信,同學們都笑逐顏開過暑假,他迎來的是“七連拒”。
他參加父親朋友的聚會,他們的兒子紛紛考上了耶魯、普林斯頓,話頭轉(zhuǎn)到巴特比身上,一家人都表現(xiàn)出尷尬。最后父親悻悻地承認,巴特比搞砸了,沒有學校會錄取他。
巴特比
在最失意的時刻,他想到了辦一所只有自己知道的大學的想法——復制著名大學的校徽,像模像樣地開設銀行戶頭,找朋友設立網(wǎng)站(從而也幫其偽造了一張錄取通知書),并且找到了一家廢棄的精神病院作為建校地點。
就這些,足以讓送巴特比去上學的父母相信,他進入到了正軌上,“是個大學生了”。
哈蒙學院在影片里被設置成一所眾人皆知的常春藤,而男主角復制的正是類似哈蒙學院的南哈蒙理工學院(South Harmon Institue of Technology)。此外,他們還聲稱南哈蒙是哈蒙學院的“姐妹學校”,聽起來一套套的,很是能增加新學校的知名度。
南哈蒙學院本來只是男主角糊弄父母的招數(shù)罷了,結(jié)果有一堆學生找到了學校網(wǎng)站,并且激活了錄取功能,直接找上了門。
《錄取通知》劇照
這里面有患注意力渙散癥的杜蘭普,他非常興奮地注冊入學,因為“只有這所學校收了我”,他總是穿著白色西裝,皮膚也很白;還有“大塊頭”拉里,高高壯壯但看起來很社恐的男生,父母很開心地把兒子交給學校,“我們很高興拉里能被收留,現(xiàn)在我們的麻煩沒了”。
南哈蒙錄取的,還有很多看起來裝扮奇怪的學生,比如總是帶著墨鏡、留著胡子、形似拳擊手的學生;還有總想著用意念控制物體,最后通過意念將汽車炸掉的學生。
這么看來,這更像是一個“失意者聯(lián)盟”,因為身體原因,或者只是學習不好,南哈蒙聚集了各種不被主流大學認可的人群。
大家紛紛把學費交上,學校有了運營的資金。
南哈蒙錄取了許多不被主流大學認可的人群
這樣的日子本來可以持續(xù)下去,直到利益相關方,也就是被抄襲的哈蒙學院的人知道了這間學校,并舉報到州立的教育委員會。
哈蒙學院的官員來到南哈蒙,告訴所有家長:這不是我們的姐妹學校,更不是一家正式的教育機構(gòu),“都是假的,騙局”。
“騙子”被拆穿了。
“野雞大學”
巴特比和他的創(chuàng)始人,不得不面對州立認證委員會的質(zhì)詢,和哈蒙學院一起舉行聽證會,證明自己是一所有資質(zhì)的大學。
聽證大廳里一半的人都來自哈蒙學院,很顯然,西裝革履的他們在等著看南哈蒙被盤問和揭穿的笑話。
“學校有圖書館嗎?”
“學校有課程規(guī)劃嗎?”
“學校有教員嗎?”
來自評審委員的這些質(zhì)問,巴特比都沒法回答和證明,很明顯,他在官方機構(gòu)的質(zhì)詢下落了下風。
他堅持的是自己的一套,并反駁了傳統(tǒng)的必要性,“哈蒙學院是有百年的歷史傳統(tǒng),但傳統(tǒng)是什么?欺壓同學?羞辱看不慣的人?給孩子們很大壓力,導致壓力過大染上毒癮?”
巴特比回應州立認證委員會的質(zhì)詢
從客觀來說,這樣的回答雖然是片面的,但巴特比認為,同學們可以互相當彼此的老師,比如通過“散步和思考”課,學生可以在輕松的環(huán)境下思考自己將來要做什么;還有“讓他對你說”課,讓每個人提供自己的經(jīng)歷,發(fā)現(xiàn)自己適合干什么。
這些聽起來相當野生的課程,巴特比堅持:“哈蒙學院和南哈蒙為什么不能共存?你們有你們的規(guī)則,你們的象牙塔,我們也有我們的規(guī)則。”
當然,巴特比不過也是在構(gòu)建自己腦海里的象牙塔,事實上很難說其能否經(jīng)得起推敲,但是在這個辯論過程里,巴特比似乎呈現(xiàn)出比“進入好大學”更重要的能力——他在胡打胡鬧中觸摸到了教育的本質(zhì)思考。
影片的最后,聽證委員會破天荒地允許南哈蒙理工學院試用辦學一年。在場的南哈蒙學生發(fā)出了歡呼,而巴特比也終于得到了此前半信半疑的父母的認可。南哈蒙理工學院由一場鬧劇變成了一次教育實驗。
《錄取通知》劇照
更有意思的是,南哈蒙的形象是依據(jù)真實的事件改編的,該學校的原型是位于馬薩諸塞州的漢普郡學院(Hampshire College)。這是一所私立的文理學院,還是著名的美國五校聯(lián)盟成員,五所學校內(nèi)的學生可以資源共享,交叉注冊,互相選課。
學校的成立來源于美國上世紀70年代的教育改革,多所文理學院的校長在一個聯(lián)席會議上進行爭論,傳統(tǒng)的專業(yè)教育體系支持者和新興的自由式教育擁護者產(chǎn)生了非常激烈的沖突,而后者也在會上宣布,“我們要建立自己的學校,證明我們的觀點正確。”
最終,一位來自艾姆赫斯特學院的校友捐助了600萬美元,還有人無償捐助了800英畝土地,漢普郡學院從1970年開始招生。
南哈蒙理工學院的縮寫是SHIT
漢普郡的特別在于,除了大一要修的課以外,其它時間沒有學生必須要上的課程,他們不用GPA的方式記錄成績,而是由教授來給每個學生寫學期評語,計入檔案。
學校的學習時間不一定固定四年,但他們能重新選擇導師,由于小班教育,師生關系緊密,教授可能會受邀前往學生家做客,他們可以在那里度過最后一堂課的時間。
教育有多少種選擇
實際上,《錄取通知》的轉(zhuǎn)折起伏,是好萊塢一貫的商業(yè)片套路,更是充滿“爽劇”的色彩,而且,這部劇最大的真實性沒有得到揭示——也許南哈蒙能得到認可,但接下來這所學校要想正規(guī)發(fā)展,真的能僅憑幾個高中生就能管理和落實嗎?
電影戛然而止,就像給人留下了南柯一夢。
但從今天的角度重看這部影片,除了“烏托邦”以外的評價,還有很多角度可以思考。
比如,《錄取通知》所鋪墊的拍攝背景,幾乎全世界的學生都能從中看到共鳴。
巴特比父親一直強調(diào)要讓兒子上大學
巴特比的父親在片子里一直強調(diào),希望兒子接受的是“真正的教育”,因此希望他能上“真正的大學”。
毫無疑問,這代表了當下絕大部分家長的祈愿,不分中外,也幾乎不分階層。
究竟怎樣才算是真正的教育?有充滿歷史的建筑,有接受過教育的老師,有看起來像樣的課堂、宿舍和桌子,有得到官方機構(gòu)認證的信用,就是100%值得信賴的教育嗎?
如果缺少了其中一環(huán),如果教育是從同齡人之間發(fā)生,是從人在社會里習得,又能否被認定為教育?如果學生不從課堂里學到知識,而是從大學草坪、辯論隊、游泳隊里學到知識,又是可行的嗎?
全社會都期待和認可的那一張錄取通知書,能不能有別的可能?這是電影帶來的一圈圈漣漪。
《錄取通知》劇照
現(xiàn)實生活里,還有可汗學院的例子。學院的創(chuàng)辦人薩爾曼·可汗曾經(jīng)從事金融行業(yè),為了幫助住在遠處的親人,他試著把自己的教學影片放上YouTube,這些課程影片長度約10分鐘、由易到難開展。很快,網(wǎng)站的觀看次數(shù)急速增長,陸續(xù)獲得了很多資助并且發(fā)展壯大。
現(xiàn)在,可汗學院已經(jīng)有了中文版,打開教學頁面,“老師”不會出現(xiàn)在影片里,用的是電子黑板系統(tǒng),在網(wǎng)站里有練習的系統(tǒng),記錄了學習的人對每個問題的練習進度。在美國,有些學校會讓學生回家看可汗學院的影片,代替寫作業(yè)的模式。
這不僅是教育怎樣定義的探索,還有關于如何定義“主流”的問題。
怎樣才算是主流,主流之外的人群怎樣找到和社會的連接?像主角巴特比和他的朋友們,要不就是在SAT里拿到零分,要不就是因為膝蓋受傷的棒球好手,從此再也打不了棒球;不能上大學讓他們成為了主流外的人群,如果沒有南哈蒙這所“野雞大學”,他們或許會更邊緣。
南哈蒙學院將主流外的人群與社會連接了起來
如果單純把《錄取通知》看作是理想主義的贊歌未免是片面了,理想主義從來不能涵蓋這一環(huán)扣一環(huán)的思考。
影片里,南哈蒙學院的“創(chuàng)辦人”之一施瑞德有一句臺詞讓人印象深刻,他說“我本來想成為施瑞德家族里第四代上哈蒙學院的人,但后來意識到,我更想做家中第一代上南哈蒙的人。”
在那個隨性創(chuàng)校的過程中,他也許意識到了,人生不只有追隨父輩足跡這一條路,還能拐彎、掉頭、超車,還能停下來歇一歇,這也印證了人們聽得耳朵起繭的那句話——“走自己的路”。
現(xiàn)實里,人人皆知“南哈蒙理工學院”不過是一個象征,但這個學校總是會被一遍遍提起,那里夾雜了無數(shù)個對教育有困惑的人的想法和答案。有時候,僅僅是有這個象征,人們已經(jīng)能有所寄托,感覺足夠。
編輯 | 向由
排版 | 菲菲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