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0日,長江電力發布投資者關系活動記錄表,公司于2023年3月31日接受166家機構調研。
在投資者活動問答環節中,長江電力公開表示,白鶴灘送江蘇、浙江的電價機制、結算機制仍在協商中。其中,2023年送江蘇都電量的落地電價已確定為0.4388元/千瓦時(含稅),最終上網電價將為落地電價減去輸配電價。
奇怪的是,在2022年12月29日,江蘇省發改委就發文《省發展改革委關于明確2023年三峽集團白鶴灘電站送蘇電價水平的通知》,明確提及2023年白鶴灘電站送蘇落地電價為0.4388元/千瓦時,自2023年1月1日起執行。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而在2023年1月16日,在投資者活動問答環節中,長江電力卻無視江蘇省發改委已經發文的事實,表示“白鶴灘送江蘇、浙江的電價機制、結算機制仍在協商過程中。”
糾結的價格
有電力行業專業人士分析,白鶴灘送江蘇電量落地電價得到明確,“大概率是相關電價機制和差價分攤等問題達成了一致。”
以江蘇為例,根據江蘇省發改委《省發展改革委關于明確2023年三峽集團白鶴灘電站送蘇電價水平的通知》,白鶴灘電站送蘇落地電價為“基準落地電價+浮動電價”形成機制。而江蘇省2023年年度交易成交均價466.64元/兆瓦時(即0.4666元/千瓦時,含稅)。
這也意味著在省內市場,存在批發價與落地價格的正價差。“這筆錢的去向要有一個明確的解釋。”有電力交易和電網方面的相關專家告訴《能源》雜志記者,“一個比較可能的猜測是,價差部分由白鶴灘與電網公司大約按照50:50的比例進行分攤。可以明確的是,電網公司拿到的這筆費用將進入市場攤銷,也就是彌補居民電價和工商業電價間的交叉補貼費用。”
從江蘇省政府和長江電力明確白鶴灘送江蘇落地電價時間差距上來看,雙方無疑經過了長時間的艱難談判。
而與江蘇相比,浙江至今遲遲沒有明確白鶴灘送浙電量的落地電價。
據知情人士透露,浙江省方面已經與白鶴灘水電站進行了落地電價的談判。“但是雙方對于價格的意向差距太大,所以遲遲沒有結果。”
除白鶴灘外,三峽集團還有三峽水電站、溪洛渡水電站等有輸送浙江的電量。
根據2022年浙江省電力市場化交易方案,三峽水電站正是作為農業、居民用電的保障性電源,價格由政府間協議確定。而溪洛渡水電站50%的電量市場化交易,其他電量也作為農業、居民用電的保障性電源。
2022年12月5日,浙江省發改委、能源局、能監辦聯合發布了《2023年浙江省電力市場化交易方案》。其中提及參與交易的省外發電企業中,水電僅有溪洛渡水電站。文件隨后也說明“低價電源優先作為居民、農業用電的保障性電源”。
“三峽的水電大多都是作為居民電源給浙江送電,因此電價非常低。”浙江省相關知情人士表示,“因此三峽集團希望白鶴灘的送浙電量可以參與市場交易。”
《能源》雜志查閱相關資料顯示,2019年,浙江省增加下調水電上網電價,三峽、溪洛渡送浙江上網電價分別調整為0.2783元/度、0.3005元/度。
而在2015年,國家發改委曾發文顯示,經過國家層面協調,溪洛渡送浙江上網電價為0.3391元。
2023年,浙江電力市場年度參考價為0.49773元/度,而3月的月度參考價為0.49826元/度。
這樣巨大的價格差異,讓雙方始終無法達成一致意見。
堅持壓價
“浙江省今年在外電價格方面十分計較。”上述業內人士告訴《能源》雜志。
盡管我們無法得知三峽與浙江方面提出的具體價格數字。但上述知情人認為,浙江或許參考江蘇省的降價幅度,以期雙方快速達成一致。
“以江蘇省年度交易均價0.4666元/千瓦時來計算,白鶴灘的落地價格大約優惠了3分左右。如果浙江也給出對應的優惠幅度,即0.46~0.47元/千瓦時的落地電價。三峽大概率會同意這一方案。”
以這樣的落地價格倒推,以0.1元/千瓦時的特高壓通道費用計算,相當于白鶴灘在本地上網電價為0.36~0.37元/千瓦時,白鶴灘的上網電價將會高于0.41~0.42元/千瓦時的水平。這不僅大大高過了三峽和溪洛渡的上網電價,甚至比浙江省原先的煤電標桿電價(0.4153元/千瓦時)還要高。
至少從目前來看,浙江方面沒有認可這一價格方案的可能性。
實際上,不僅僅是針對水電外來電,對于其他外電來源,浙江也在努力“壓價”。
±800千伏靈紹特高壓輸電線路是中國“西電東送”北線的一條重要通道,也是浙江重要的外電輸送通道,其設計年輸電量高達500億千瓦時,占浙江省全社會用電量的接近十分之一。
靈紹特高壓輸電線路配套火電項目總規模為928萬千瓦,分別為神華國能鴛鴦湖電廠二期、國電方家莊電廠、華能大壩電廠四期、黎陽(浙能棗泉)電廠、國華寧東電廠二期、中鋁銀星電廠。
如果按照浙江省內燃煤標桿電價0.4153元/千瓦時倒推,那么寧夏配套電源的上網電價應該是大約0.391元/千瓦時。
“浙江今年的要求是寧夏的電廠在上網電價上面降低2分錢,即大約0.371元/千瓦時;而寧夏的電廠希望只降低1分錢,0.381元/千瓦時”上述業內人士說,“浙江方面表示,如果降價2分,可以多送外電;如果只降價1分錢,則少送部分電量。”
亡羊補牢、猶未為晚
浙江省今年對于外電價格的“嚴苛”,與去年面臨巨額電費窟窿直接相關。
2022年夏季,浙江經歷了高溫帶來的用電需求猛增。由于大規模在省間市場購買外來電,同時在省內對(主要造成用電負荷增長的)居民用電價格嚴格管控。導致交叉補貼的虧損不斷增加。
根據浙江省《2022年7月全電力市場損益清算結果》,當月省內市場總體虧損49.9億元,其中居民、農業用電虧損39.93億元。而8月浙江省電力市場又產生了約25億元的虧損。
“浙江省在省間市場購電的時候忽略了對價格進行談判。結算的時候才發現甚至有10元/度的電量。這是造成虧損的重要原因。”上述業內人士說。
據《能源》雜志了解,去年夏季的電費窟窿至今沒有解決方案。盡管當時浙江省政府采取了干預交易電價、限定售電收益等措施,但數十億的電費差額至今沒有得到分攤。
出于“防患于未然”的目的,浙江省今年對于外電談判格外慎重,“低價”是其中的最核心訴求。
“從這一點上來說,浙江省的行為是合理且可以理解的。”有省外電力行業人士對此評價,“在現行體制下,外電交易價格要由政府、電網、電源、交易中心多方磋商后得出。大家擺出各自訴求,只要談出一個價格,就是最理想的結果。”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