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摘要:
隨著我國的發展,人口老齡化也越來越嚴重,相應的造成了一個我們都忽略的現象,生前買房困難,沒想到過世后買房也困難,現在的樓盤便宜一些的1萬多一平方米,而過世后的房子,也就是墓地,居然要五六萬,十幾萬乃至幾百萬一平方米,所以有很多人買不起墓地,要野埋亂葬,或是干脆寄存在殯儀館,聽上去很離譜,但這是真實存在的,殯葬行業教師: 殯葬業暴利是誤解究竟是怎么一回事,跟隨小編一起看看吧。
隨著我國的發展,人口老齡化也越來越嚴重,相應的造成了一個我們都忽略的現象,生前買房困難,沒想到過世后買房也困難,現在的樓盤便宜一些的1萬多一平方米,而過世后的房子,也就是墓地,居然要五六萬,十幾萬乃至幾百萬一平方米,所以有很多人買不起墓地,要野埋亂葬,或是干脆寄存在殯儀館,聽上去很離譜,但這是真實存在的,
(相關資料圖)
除了墓地,殯葬行業的其他物品,骨灰盒,壽衣等可以賣到幾千到幾萬,甚至上百萬,然而它們的進價只有幾百塊最多也就幾千塊,可以說是真的是一本萬利了,甚至不只這些東西賣的貴,可以說從人馬上要過世開始,每一個要花錢的環節都可能被宰,首先我在北方,我們這邊的習俗要在過世后或者馬上過世就把壽衣穿上,這個有的是自己家人給穿,有的就找人給穿,這一項基本都得給個500以上,而南方的殯葬公司這一項也就不到200,
第二,穿完壽衣了,人也過世了,該走的流程也差不多了,這時候就需要有車去給他拉到殯儀館,短短半個小時最多一個小時的車程,可以要價1000以上,同樣的南方也就五六百,中間是該火化的火化,火化后,再寄存,就到了挑選墓地,選日子,下葬的環節,墓地,在北方要價沒有南方高,但也得個五六萬以上,五六萬的說句不夸張了,雨下的稍微大點可能都淹了,因為陵園的墓地是分地勢高地和風水來建的,地勢越高,風水越好,也就越貴,所以大部分有條件的都會買個10萬左右或以上的
買完墓地后要下葬對吧,而在北方,有一種叫做“先生”的職業,白話講就是看風水的,而他們的要價是1000左右一天,一般一個流程下來至少3天,只是這幾個環節加起來的費用按最少的算也要五萬多,再加上中間的一些其他費用基本可以過六萬,這還是所有東西都按最便宜的算的,所以殯葬行業真的可以說是暴利,尤其是北方,行業內更亂,我自己就是從事這個行業的,所以一些東西我也知道個大概,大家有什么想知道的關于這個行業的事情可以咨詢我。
殯葬行業教師: 殯葬業暴利是誤解相關閱讀:
“天價”殯葬費的背后:從業者卻普遍收入不高 問題出在誰身上?
文|張沃若
由于傳統文化里對死亡的諱莫如深,難以為外人所知的殯葬一直被公眾理解為一個暴利行業。
每平方米數萬元的墓地、標價堪比名牌的高檔壽衣,與數千元的月人均收入相比,動輒上萬的殯葬費用常常讓人感嘆“死不起”。
最近被推上風口浪尖的北醫三院,更是因為3.8萬元的“殯葬費用”,成了人們口誅筆伐的對象。
那些離奇的“沐浴SPA”等項目是否是醫院在巧立名目,“暗箱操作”?在對殯葬行業的批評鋪天蓋地之時,幾位殯葬行業的從業者卻給了鳳凰網《風暴眼》不一樣的視角。
“尸體停放不到三天時間,共花費3萬8千多元”的表述是否準確?我們的殯葬服務到底是由誰來提供?相關從業者是否真得在獲取暴利?本期《風暴眼》將為您解讀,這個往往“上不得臺面”的殯葬行業里,到底存在哪些公眾對其的誤解?
“事死如事生”
殯葬是一種什么服務?
在《風暴眼》對一位長沙的殯葬從業者小李的采訪中,他反復強調,“殯葬是精神性服務”。
殯儀館要做的,除了處理死者的遺體、精神(靈魂)外,最重要的是死者家屬的情緒。
如果說對遺體的搬、鋪、洗(修補)、穿、化、斂、火化,還是一個有統一流程的“技術”工種,那對于死者家屬悲傷情緒的處理,在這個流程中要體現的人性關懷,則是一種難以被量化需求的復雜服務。
因為殯葬行業面對的消費群體之廣,是其他服務行業不可想像的——論你在什么消費層級,在死亡面前,眾生平等,最終都要被送到就近的殯儀館來。
殯葬行業要面對的,是真正的三教九流,無所不包。
有錢人愿意花錢,即使在死亡后也有自己的禮喪需求,也有人認為在身后之事上鋪張是花“冤枉錢”,只會挑選基礎服務,更有生前貧困者,殯葬行業要對他們履行“保民生”的義務。
小李告訴《風暴眼》記者,因為外界人不了解殯葬,也不愿了解,加之殯葬沒小事,是一點錯誤都不允許的,犯一點都在風口浪尖,才會這么容易遭到外界以偏概全的誤解。
實際上,殯葬業真的存在“天價”的停尸費嗎?我們傳統認為的殯葬“暴利”,又到底流向了哪里?
被誤讀的“天價停尸費”
在鬧得沸沸揚揚的北醫三院新聞里,最引起人們關注的,無疑是“尸體停放不到三天時間,共花費3萬8千多元”。
但這樣的表述并不準確。
在舉報者提供的收費清單里可以看到,3.8萬元的天價費用并非尸體停放的費用,而是全套的殯葬服務費用,其中類似工人抬尸、消毒、停尸等基礎費用,均不過幾十元錢。
被人們詬病的高價項目如“沐浴SPA服務”、“壽衣”等殯葬服務費用,屬于“自選服務”,而非正常停尸所需的強制消費項目。
這份清單的下方簽字處還有明確的提示:
1.在您選擇服務項目和殯葬品洽談中,請根據自身經濟條件合理選擇消費項目理性消費;
2.在醫院殯葬品及服務項目,殯葬服務人員已提前報價,家屬自愿選擇檔位價格并簽字。
如果殯葬服務的工作人員故意隱瞞收費項目或者令其強制消費,那問題自然出在這個“亂收費”的太平間身上,可如果費用已被提前說明,且項目為家屬自行選擇的話,那對于“天價”的指責顯然對殯葬方不太公平——因為這是一次有明確協議的服務交易。
小李向《風暴眼》記者表示,殯葬行業這樣的現象并不是沒有先例,一般分為兩類:
一是服務公司收取了高價費用,但提供的服務實際沒有到達家屬的預期,也就是實際提供的服務不值這個價錢,因此引起家屬不滿;
二是在親故離去的場景下,家屬往往難以保持理性,尤其是子女家屬,經常會出于對逝者“子欲養而親不待”的補償心理,在殯葬費用上選擇更“體面”的服務,以令逝者能風風光光地離世,最終費用卻超出了自己的估價預期。
另外,拋去雙方是否達成明確協議的問題,項目中所含的高達數千元的“沐浴spa”等費用,對于普通人來說也確實過于高昂,那這種高價服務合理嗎?
這就涉及到另一個問題。
幫助普通人完成殯葬流程的殯儀館,與這些提供殯葬項目的服務公司,是否是一個主體呢?
殯儀館與殯葬服務公司——服務于民生和市場的不同主體
小李向《風暴眼》記者介紹,殯葬分為殯儀館,殯儀館屬民政局二類公益單位,殯葬服務公司本身屬于市場化行為,與殯儀館不能一概而論。
在我國,基本殯葬公共服務作為公共服務體系的有機組成部分,是政府保障民眾基本的殯葬權益的重要方式。
在2012年3月2日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和民政部發布的《關于進一步加強殯葬服務收費管理有關問題的指導意見》里,明確規定殯葬服務區分為基本服務和延伸服務。
前者的收費標準實行政府定價,由各地價格主管部門會同有關部門在成本監審或成本調查的基礎上,考慮財政補貼情況,按照非營利原則從嚴核定。對延伸服務,由各地根據本地情況實行政府指導價。
基礎服務為遺體接運(含抬尸、消毒)、存放(含冷藏)、火化、骨灰寄存等必需的服務。
在殯葬行業,作為公共服務的殯儀館,其費用標準都有明確的公示,收費標準普遍不高。
(圖片為小李提供)
在保證基本服務的供給規模和質量的前提下,殯葬服務單位可以根據實際情況,適當開展延伸服務。延伸服務是指在基本服務以外、供群眾選擇的特殊服務,包括遺體整容、遺體防腐、吊唁設施及設備租賃等。
(圖片為小李提供)
延伸服務的可選擇范圍就大了。
殯儀館雖然也提供一部分非基本選擇服務,但作為民政部分直屬的公益單位,并明確規定不允許經濟性服務,項目種類顯然比不過外面的“市場化企業”。
而某種服務一旦“市場化”,就不免因消費者可接受的價格差異分出“高低貴賤”來。
比如這次北醫三院的那張清單里,壽衣的價格高達6800,花圈的價格總計接近一萬。但實際上,這樣的價格在殯葬行業并不多見,小李告訴《風暴眼》記者,壽衣的價格普遍在幾百元到上千元之間,不過普遍質量類似于紙衣,當然也有客戶會選擇幾千甚至上萬的定制壽衣,還有花十幾萬用名貴木材定制骨灰盒的,這個根據客戶需求價格不等,“但正常流程普通人肯定消費得起”。
殯葬服務公司可能會在這些花里胡哨的項目上牟取暴利,但歸屬民政局管理的殯儀館并不在此列,小李向《風暴眼》記者表示,有些地方殯儀館甚至本身是賠錢的,其營運大多是靠政府補貼。
同時,雖然市場不乏營收豐厚的殯葬企業,但對于殯葬從業者來說,這些對殯葬行業傳統的“暴利”印象,并不符合他們這些在殯葬“一線”的從業者們。
“暴利”不屬于殯葬“一線”從業者
2008年,一部日本電影《入殮師》拿下了第81屆奧斯卡金像獎 最佳外語片,讓人們關注起了入殮師這個行業。
導演瀧田洋二郎曾說,《入殮師》是我給自己布置的人生課題。久石讓的配樂、柔和的日式風情,以及本身對于愛、死亡、人生等人文議題的追尋,給入殮師這個行業加上了一層柔美的濾鏡。
可電影終究是一件藝術品,入殮師的行業既沒有歲月靜好,也沒有什么高薪暴利,更不會讓你討到廣末涼子那樣的老婆。
小李告訴《風暴眼記者》,他所在的殯儀館給一線從業者開的工資一般在4000—6000左右,而當地的房價普遍在一萬五一平方米。
在招聘網站上的搜索“殯葬禮儀師”,各地的薪資也普遍在這一水平。
“殯葬禮儀師”可不僅僅是負責布置布置靈堂,放放花圈就行了,清洗遺體、整理逝者儀容、火化等業務他們一樣不落,而這些業務絕沒有人們想象得那樣簡單。
腐爛的皮膚、非正常死亡尸體的慘狀,對常人來說往往難以想像,而對尸體的處理來說,“視覺”的沖擊還只是最輕的。
由于人死后肌肉不再緊繃,類似括約肌等肌體均會松弛,糞便、體液等均會滲出,這在遺體清晰的過程中均需要擦拭清洗。
在這些清洗之前,工人必須要做好孔道填塞,因為尸體會由于細胞自身的消亡出現自溶、會因為細菌作用出現腐敗,會出現如尸臭、尸綠、巨人觀、死后嘔吐、死后分娩等現象。
而尸體往往存在大量的腐敗菌,不做好防護甚至會影響工人的壽命。
小李告訴《風暴眼》,北醫三院項目中的那個“沐浴spa”,應該就是指的這個,大概是由于從業者普遍文化水平有限,為趕時髦起了這樣的一個看似奇怪的名字。
同時,對尸體的清洗并不容易,即使是重癥在床的病人也不會喪失調動肌群的能力,能稍微配合家屬或護工的翻身動作,而尸體的肌肉早已松散,動作稍微一重就會扯壞皮膚,會引起死者家屬不滿不說,尸體撕裂流出的高腐液體、氣體都會威脅工人的健康。
這還只是生前健康的遺體,如果是艾滋病人、新冠病人等擁有傳染性疾病的遺體呢?生前患有糖尿病,身體機能早已有腐敗,尸體更是高度腐敗的遺體呢?
還有火化爐的粉塵、壽毯所用的石棉燃燒產生的氣體,對工人的肺都有不可逆轉的傷害。
這樣一個高度危險性的職業,其收入也只是稀松平常。殯葬行業給我們的“暴利”印象,卻與他們無關。
那錢都去哪里了呢?
一位太平間工作人員告訴《風暴眼》,醫院的太平間大多是承包出去的,一個“承包商”可能同時承接幾個醫院,承包商本身還是“經紀人”、“包工頭”,手里掌握殯葬服務的資源,會將接到的活兒找工人去做。
另外,收入最高的就是那些殯葬服務公司的“銷售”們,他們的收入與自己的業績“掛鉤”。一個月“賣”出去多少葬禮,就掙多少錢,但殯葬行業不是工廠農場,他們沒法按自己的意愿“擴大產能”,于是就把主意打在了價格的差異化上,用一個比一個貴的“銷售項目”來掙取利潤。
于是殯葬行業出現了無數被新聞報道的“天價”服務,可一線從業者卻拿著遠不到其勞動實際價值的收入。
溝通生與死的守望者
所以殯葬行業暴利嗎?
由于行業的特殊性,殯葬用品確實有許多的溢價空間——十數萬的“高端”骨灰盒、富麗堂皇的葬禮陳設、堪比房產的天價墓地。
但這些并不代表殯葬業的全部。
那些以非凡的勇氣與使命感,24小時守候在工作崗位的工作環境打交道的殯葬人,才是這個行業最主體的部分,也是最容易受到人們異樣眼光、非議的群體。
夏天高達八百多度的焚化爐總是烤得他們暴汗如雨,衣服一擰便落下水來;
濃烈的尸臭總是要在下班后仔細、反復地清洗才去得掉;
在殯儀館這種故去的場合,他們有時也要面臨偏執的“醫鬧”——家屬的情緒總是不穩定,甚至有時會對殯葬人員大打出手。
但殯葬的那些“暴利”并沒有公平地流向每一個殯葬人,他們常年與高度腐敗的工作環境打交道,搭建起每一個逝者在生與死之間的橋梁,他們的貢獻并不小于救死扶傷的醫護人員,可由于“晦氣”,人們不了解,也不愿了解殯葬行業,使他們總是得不到相應的認可與尊重。
小李自嘲道,其他的誤解倒還好,他亟待解決的問題主要是如何才能找到女朋友,再這么熬下去自己都要成為一個哲人了——
見過賭博高利貸上吊、因為出軌脖子被連捅數十刀、電動車著火燒死的無數意外導致的死亡后,他對待許多事物確實有一份坦然,人們在死亡面前都是平等的。
他相信人們對自己職業的誤解會被消除,因為大家雖然極力避諱這些話題,但也終歸會關注。
“畢竟人不管活成什么樣,總是要死的”。
以上就是關于殯葬行業教師: 殯葬業暴利是誤解,究竟是怎么一回事?的相關信息,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