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資料圖)
后疫情時代,隨著我國疫情防控措施優化調整,防疫健康碼的實際用途已經比較有限,有望最終退出歷史舞臺。在防疫過程中積累的大量個人數據如何處理,受到大眾關注。據“平安無錫”微信公眾號消息,3月2日,無錫市舉行涉疫個人數據銷毀儀式,首批銷毀數據10億條,為確保數據徹底銷毀、無法還原,還邀請了第三方審計和公證處參與工作。同時,門鈴碼、疫查通、貨運通行證等“數字防疫”40多項應用功成身退、陸續下線。無錫市“數字防疫”服務上線以來,共搜集了10億條個人數據,主要用于核酸篩查、流調溯源、外防輸入性疫情、重點人群核酸檢測等用途。“此次銷毀涉疫個人數據,一是體現了依法執政理念,依法依規刪除目的已經實現的數據;二是保護了公民隱私,防止數字時代公民個人信息被盜用或濫用;三是防止了數據泄露,通過數據徹底銷毀減少數據泄露的可能性;四是節約了存儲空間,進一步提高存儲效率。”下一步,無錫城市大數據中心將進一步加強數據分類分級管理,數據安全風險評估、監測預警、數據安全審查等制度建設,確保數據無法被恢復。同時持續加強對技術運維人員的安全教育,加強數據安全合規理念,提升全員數據安全意識,嚴格禁止私下留存、轉移涉疫數據等行為,全力保障公民個人隱私。此前,在2月中旬,廣東省健康碼“粵康碼”發布服務公告,宣布按照國家新冠病毒感染防控政策措施優化調整要求,抗原自測、老幼助查、健康申報、電子證照、防疫工作臺服務將于2023年2月16日11時起停止服務。“停止以上服務后,我們將按照有關法律法規規定,徹底刪除、銷毀服務相關所有數據,切實保障個人信息安全。”公告表示。根據《財經》記者的整理,粵康碼下線的抗原自測等五項功能,主要包含的個人信息有個人姓名、身份證號碼、聯系方式、詳細居住地、電子證照、檢測信息,及基礎體溫等,均屬敏感個人信息。中國網絡安全審查技術與認證中心高級工程師樊華表示,按照《個人信息保護法》,敏感個人信息的收集需單獨同意,這意味著,存在重復收集信息的可能性,即使刪除某個業務數據庫的數據,個人信息也可能在其他業務中保存下來。同時樊華表示,健康碼數據刪除工作的難點是難以監督刪除是否得到徹底實施。樊華建議,應該壓實運營部門、開發廠商等相關主體的責任,及時對沒有依法依規履行刪除、銷毀義務的單位、個人進行追責。此外,應該暢通個人反饋渠道,接受群眾監督。中國電子技術標準化研究院網安中心測評實驗室副主任何延哲對界面新聞指出,數據的刪除、銷毀并非簡單地執行幾行刪除命令、銷毀一些存儲介質,在實施層面還有很多細節、步驟需要引起關注,否則將可能出現刪除不徹底等情況,導致數據泄露、濫用等風險遺留。